首页

小刚原创中国女王 下载

时间:2025-05-23 13:02:48 作者:中国极地破冰船“雪龙2”号首访泰国 浏览量:63219

  中新网北京2月29日电 (记者 吕少威)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第二届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29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京西智谷”与4家企业签约共同打造北京市首个自主创新人工智能算力集群,揭牌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据资产服务中心,并将联合央视网共建“AGI联合研究中心”。与此同时,北京24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发起“大模型应用产业联合体”,并发布了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2024年)。

2月29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据资产服务中心揭牌成立。活动主办方供图

  本届大会以“更安全、更开放、更普惠——让大模型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为主题,设置“战略分享、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企业主题演讲、学术主题演讲”等环节内容,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创新成果,旨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企业迈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智慧升级”的新时代。

  在大会现场600余平方米的展区内,参观者可在现场了解和体验20余种大模型行业应用及智能边缘产品,也可现场与人工智能下棋机器人对弈,感受AI赋予棋类运动的新魅力。

  “京西智谷”发布多个重磅产业合作项目

  作为门头沟区人工智能产业新名片的“京西智谷”,在本届大会上发布多个产业合作项目,围绕集齐人工智能算力、数据、算法三要素,全力发展人工智能应用生态。

  算力方面,北京市首个自主创新人工智能算力集群正式签约。“京西智谷”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与中国联通、京能集团、滴普科技、首都在线签约,共同打造自主创新人工智能算力集群。集群将面向北京市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及科研单位服务,提供全面自主可控、开源开放、安全高效的算力,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以算力集群赋能创新集群和产业创新。

2月29日,北京市首个自主创新人工智能算力集群正式签约。活动主办方供图

  作为门头沟区建成并运营100P“京西智谷”智算中心,获科技部全国首发、华北地区唯一“国智牌照”后的又一重磅之举,集群的建设标志着“一廊四极”首都地区算力供给体系中的“京西一极”将通过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算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创造。

  数据方面,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据资产服务中心揭牌。去年9月,以“京西智谷”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储备为基础的北京市人工智能算法交易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此次,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据资产服务中心,将依托北京市人工智能算法交易服务中心的运营经验,围绕数据资产服务,开展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融资服务等创新业务,探索并拓展“产业+数据”“数据+场景”“数据+应用”的创新发展模式和数据资产价值实现路径,延展数字产业生态,沉淀并汇聚更多的高价值数据资源落地,探索建立数字经济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算法层面,与央视网共建“AGI联合研究中心”。央视网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高清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的全媒体融合传播研究机构的科研资源,与“京西智谷”共同成立“AGI联合研究中心”。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视音频领域的应用开展前瞻性技术科研攻关,持续输出研发成果。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特别是聚焦文生视频大模型赋能传统视听产业,加快促进视音频领域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进一步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北京24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发起“大模型应用产业联合体”

  据了解,随着人工智能在千行万业的深入,包含算力、模型、数据、工具、平台、应用、服务等环节的人工智能生态链,更加需要各环节充分协同实现共享。面对自建算力和模型成本高、行业伙伴难以获取开箱即用的模型服务等问题,亟需建设一个生态聚合平台,支持快速对比多个模型,挑选最合适的大模型支撑应用构建,帮助行业伙伴实现商业闭环。

  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健康发展,构建协同合作平台,北京24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发起“大模型应用产业联合体”,将依托华为软硬件底座,打造生态聚合的“AI原生应用引擎”平台,与人工智能产业模型、应用、服务等各类伙伴,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生态合作模式,建立人工智能产业标准,打造繁荣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升级。

2月29日,“大模型应用产业联合体”发起成立。活动主办方供图

  门头沟区聚力打造“京西一极”

  作为北京市人工智能重点布局区之一,近年来门头沟区立足区情实际,在人工智能“大产业”中找准自身定位,与海淀等传统人工智能强区实现错位协同发展,通过找准“小切口”做好“大文章”。

  据了解,下一步门头沟区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进一步建强国产自主算力,按照首都算力供给体系规划,聚力打造“京西一极”,构建基于华为、摩尔线程芯片的异构算力,全方位做好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使用和技术支持。二是聚焦数字视听领域深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央视合作建设AGI联合研究中心、内容安全大模型、数字人产业平台。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出台和完善行业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引进扶持、基金金融支持等系列政策,并进一步深化创新应用场景开放。(完)

【编辑:钱姣姣】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浙江使用运载无人机进行输电线路除冰作业

“我将积极地参与到此次比赛中,和同学们一起创作作品、同台竞技。”作为参赛学生代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学生杨昊说,希望通过努力和创新,更好地夯实自己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胜任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奉献出属于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香港特区政府强烈谴责和反对就23条立法的刻意抹黑

天津港目前已经有90多台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每天24小时保持着最佳状态作业,现场作业效率提高了,安全隐患也大大减少。如今,成卫东和他的同事们在继续攻克智能化发展中的难题。今年两会,成卫东带来的建议依旧和培养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相关。他期待能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产业工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杭州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886名运动员包括36名奥运冠军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今年,来自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计划“星网工程”的部分卫星即将陆续升空,最终计划在10年内形成拥有1.3万颗星的巨型星座。作为卫星的载体,火箭的发射为规模化组网发射做着积极准备。2023年,国内共完成67次火箭发射,仅次于美国,占全球火箭发射次数的30%,其中48发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此同时,民营商业航天异军突起,占据13发,商发数量、发射份额、发射成功率等都创下历史新高。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积极吸引绿色产业国际投融资

70多年前,云南普洱专区各民族代表立碑盟誓,郑重许下“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

马英九:任何“去中国化”行径都不会成功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重要网络设施、信息系统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自2021年9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行政法规。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